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事业单位改革只有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两大类,这为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并定下了总基调,也让广大地勘职工看到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光明前景。
当今,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已成全国地勘行业的热议话题。但客观地说,也是行业内老生常谈的老话题。据笔者了解,上世纪80年代,地勘行业已积极探索地质勘查工作的各项改革,经历了地质队伍专业化改组,调整地质工作部署,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试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投资体制发生变化,地质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国有地勘队伍顺应国家发展的形势,走上了艰辛创业之路,在提供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同时,发展地质服务业,面向社会,开拓市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地勘行业的发展历程,地勘人“不等、不靠、不要”,以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深剖地勘行业的改革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日益突显,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不顺造成的。如何破解阻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众多难题,需要从国家及省一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给予具有实质性、指导性、操作性的改革路线图。
地质勘查属特殊性产业。其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找矿任务,为国家提供新兴矿产资源及储备保障,为子孙后代造福。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可以说与其他行业不可类比。在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中,需要一支人员精干、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从事陆域与海域地质找矿的服务类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从目前全国地勘队伍体制格局分析,除国家队(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归属自然资源部外,地方军(属地化管理的省级地勘单位)和中央军(央企管理的地勘单位)的体制“五花八门”,有的全部改企,有的归属各省国土资源厅,而大多数则归属于地勘(矿)局,且“事企混合”运作。从国家战略资源与储备的角度考虑,需要全国“一盘棋”,统一谋划与重组从事服务类公益性省一级地质局或地质调查局,以理顺上下体制,统盘考虑和规划全国与地方重大需求的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
要理顺地勘队伍体制。全国现为“百局千队”国有地勘队伍格局,但体制上仍沿革上世纪50~60年代的模式。尽管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地勘队伍一律属地化,但属地化以后,由于改革措施不到位,改革政策不配套,地勘单位没有进入实质性改革,其体制仍是局、队二级事业单位。目前,除国家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外,全国地勘队伍有归属省一级政府管理的,也有归属央企管理(化工、建材、治金、煤炭、核工等工业部门地勘队伍)的。由于体制的多样性,造成同质化竞争、重复工作、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力量分散以及多头管理等现象,加之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总体上的宏观调整,相当多的地勘单位没有从事真正意义的地质找矿,有其单位名称,实为从事与地质技术相关的延伸产业,与步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国有地勘队伍事企必须分离。近几年来,全国部分地勘(矿)局已率先走出了改革实质性一步,创造了“内蒙古模式”“陕西模式”“辽宁模式”“山东模式”等,为全国地勘行业深化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板和经验。但是,笔者认为,国有地勘单位事企分离必须实质性分离,不能简单的将其改革为“一局一企”“一队一企或二企”,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职工身份不变,换汤不换药,或全部改企。应该说,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在职地勘职工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其难度显而可见。至今,全国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没有走出实质性一步,恐怕这也是问题的重要症结。因此,地勘队伍事企分离,除要充分考虑全国各省区所处的地域、矿产资源分布等重要因素外,更要考虑从地勘事业单位剥离出的地勘企业,稳妥地处理好涉及职工身份转换,养老、医保、退休保障以及国有资产划分等“人、财、物”众多省一级地勘(矿)局不能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在进入“深水区”中,迫切需要国家及省一级政府给予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从宏观上提出具体的改革指导性方案或意见,从省一级政府来说,更要按照国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性意见拿出切合省情的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和可操作性具体方案,才能重点突破,逐步推进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做精地质勘查业,做优地质服务业,做强地勘延伸业,使地勘事业单位更好的为国家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地勘企业成为真正的社会企业法人。
《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发布
12月21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技术条目由164项压缩至134项,共删除34项技术条目,新增4项,修改37项。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
0评论2023-12-22161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2023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机构: 为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0评论2023-03-31498
2023年第三届中国稀土产业链论坛举办
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新材云创”新材料科创大脑、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年第三届中国稀土产业链论坛”于3月23-24日在江西赣州召开。 在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朱孔源作了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趋势》的主题演讲。朱孔源认为,汽车产业正处于普及后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导入期向增长期
0评论2023-03-31546
中国稀土学会杨占峰秘书长一行赴有研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2023年3月23日,中国稀土学会杨占峰秘书长、石杰副秘书长等一行赴有研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研稀土)燕郊基地调研和参观。杨占峰秘书长会见了有研稀土黄小卫院士、李红卫首席专家、于敦波董事长、刘荣辉总经理等,并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李红卫教授对中国稀土学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有研稀土的发展历程、组织机构、人才队伍
0评论2023-03-31461
国家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截至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6.0亿千瓦,同比增长8.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0%;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1亿千瓦,同比增长30.8%。 1-2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569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28小时。其中,火电720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39小时;核电1209小时,比上年同期增
0评论2023-03-31503
工信部: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 巩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2023年3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重点行业协会座谈会,分析研判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听取意见建议,研究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措施。 会上,钢铁、石化、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力、煤炭等10个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大家认为,今年以来经济循环加快畅通,复工复产大力推进,市场预期积极好转,工业经济逐步回升,各项指标显示3月份以来恢复进一步
0评论2023-03-31618
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近日,教育部组织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论证会。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重大项目与高新技术处主任石帅,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兰州大学副校长李玉民出席会议。会议由李玉民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张洪杰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邢献然教授,中山大学苏成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陈耀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
0评论2023-03-30536
广东省稀土行业2023年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
3月22日,由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主办,清远市鹏翔贸易有限公司、广东祥茂稀土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清远市鑫元新材料有限公司协办的“广东省稀土行业2023年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东省清远隆重举行。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泽和,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如海,广东省稀土行业协
0评论2023-03-30692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磁性材料分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会长单位工作会议
2023年3月24日,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磁性材料分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23年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磁材分会会长单位交流会”。会议由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磁性材料分会会长胡伯平主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文浩,协会磁性材料分会秘书长林安利,协会磁性材料分会23家会长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协会秘书处相关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稀土
0评论2023-03-30729
内蒙古银行举办稀土产业发展形势培训班
近日,为打造“最熟悉本土产业的银行”,按照《内蒙古银行关于落实五大任务的实施方案》《内蒙古银行构建“一核三体两翼”高质量金融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内蒙古银行采用研讨+培训的形式举办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形势系列培训班,稀土产业发展形势培训是第一讲。内蒙古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田跃勇主持培训。 此次培训邀请包头市高新区稀土和高新技
0评论2023-03-2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