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将开启新的商业模式 近日,国家能源局首次召开互联网工作会议。据悉,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将制定,并力争三个月左右完成,同时成立中国能源互联网联盟。大型发电集团、电网公司、民营互联网企业及研发机构、新能源车企和高校将参与上述联盟。 实质上,能源互联网意在促进需求侧响应和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意义不可谓不深远。目前,传统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从最上游的材料及设备,到一次能源生产,二次能源生产,到最终的能源消费,每个产业链条都要沉淀大量的投资资金,这些资金最终要依靠终端能源消费的实现来获得投资回报。作为官方层面首个提出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着力点也有了新的商业模式,如分布式能源、微网、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基于数据的服务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认为,能源互联网中商机无限,其商业模式值得探索。他表示,网络能减少能源运输的中间渠道,降低多道转运的成本。比如,我国能源的生产区和消费区距离较远,东南沿海是集中消费区,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能源生产区,通过网络,能源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前端生产和终端需求无缝衔接,由此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 目前,各公司已开始布局能源互联网。爱康科技宣布牵手华为,将就共同打造智能光伏电站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中石化正借助阿里等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部分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升级,打造多业态的商业服务新模式;阳光电源也携手阿里云进行战略布局,二者将在智慧光伏电站、能源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 据安信证券测算,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 2.5 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可以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 5 万亿以上,发展空间广阔。设想未来只需在平板电脑上用手指轻划,就能把家里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充电的陌生人;建筑物的能耗控制可随时依据会议活动的类型人数以及实时电价进行动态调整;家用电器开始根据能耗曲线设置最佳开关时间,并可以实现远程控制…… 由此可见,能源的智能化将不再是梦想,2015 年将成为能源互联网元年。 (中国产经新闻报)